K图 BK0588_0

  从晶澳义乌基地一栋厂房外的步梯走上二层,进门后是一个小型平台,站在平台上向下方望去,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排排有两三层楼高的钢结构仓储货架在厂房内“顶天立地”,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货架上摆放着一个个打包完整的木箱。每个货架编着号码,边上还有堆垛机上下左右移动,货叉将木箱从货架的不同区域搬运到下方的传输带上。

  这些木箱里装的都是光伏组件,这座厂房则是晶澳打造的光伏行业首个智能化立体库,可实现仓储管理全程无人作业。随着新产能释放,义乌基地这种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厂区可实现更低的成本,也让公司在行业风险来临之际有了更多应对的底气。

  “虽然下半年产业链降价,部分二、三线企业的生产受到影响,但我们这里还是满产满销。”晶澳义乌基地常务副总经理杨广伟说。

  杨广伟说的是实情,但也反映了当前光伏行业颇为诡异的情况。上海证券报记者连日来在行业内多方调研获悉,中国光伏市场下半年以来连续遭遇“内忧外患”:一方面,组件价格急跌后不少小企业成本无法覆盖,不得不停产;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和地区有出台更多限制性措施的可能。与此同时,不少龙头企业却宣告满产或保持高开工率。

  专家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行业整体性的产能过剩对落后产能带来沉重打击,而拥有先进产能的一体化龙头因具备更低的成本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行业面临挑战时仍努力维护市场份额。不过,明年一季度市场挑战或更加艰巨,行业性的洗牌也终不可免。对这个已高度市场化的行业来说,这个周期过后还会诞生新的龙头企业,行业秩序也会被重新树立,但过程或许会异常坎坷……

  1、二、三线企业减产多家龙头仍宣告满产

  在晶澳义乌厂区内,类似立体库这样的智能化设施随处可见。生产车间里,只见工业机器人的机械臂有规则地来回摆动,激光划片、单焊、串焊、叠层等工序自动完成。车间通道内,一辆辆AGV小车里外穿梭,自行完成产品的装卸、搬运。这些已规划好区域和路径算法的小车,能自动识别路线、自动运输,甚至能激光识别障碍自动躲避。整个车间内工人数量不多,仅在检测包装环节有少数人工操作。

  “我们借助大量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来缓解对人员技能的依赖,成果十分显著。如果没有这些自动化技术,人员技能培养需要漫长的过程,产品的一致性又很难保障。这个AGV小车,能让一个车间省400人,不仅人员数量节省,还更容易复制。”杨广伟说。

  据他测算,这个立库的投资大概不到两年就可回收。过去,组件发货需要一个大的周转场,要按订单找货,由员工拿拣货单用扫码枪去扫。有时拉一车货,得去三个区域寻找,最远可能要到30公里外的外租场。如今,报价功能在立库也可实现,发货效率几乎没有瓶颈,还节省了土地和仓储费用。

  记者又来到位于安徽芜湖湾沚区的协鑫集成芜湖基地,看到了类似的一幕。这座今年2月刚刚动工、10月就实现全面达产的20吉瓦高效N型TOPcon电池片制造项目使用当前最先进的自动化电池片生产设备,要打造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高效光伏电池研发制造基地。只见整个车间内,一台台制绒、碱式抛光、硼扩散、磷扩散、正镀膜、背镀膜、丝网印刷等设备排列成一个个“方阵”,几台AGV小车在各个生产线间自动往来。

  “我们目前也是满产满销。”芜湖协鑫集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施佳伟说。

  2021年9月投产、目前已有15吉瓦组件产能的协鑫集成合肥基地同样热火朝天。只见厂房外,几辆叉车正繁忙运作。货叉起落间,一箱箱组件被装上大货车,地上还堆着大量等待装卸的货箱。

  另一家光伏龙头天合光能的董事长兼CEO高纪凡介绍,天合光能的产品至今仍是供不应求,但整个行业情况并非都是如此,“近期我们调研发现,有些企业的投产之日就是停产之时,现在是进退两难”。

  “今年四季度行业的整体开工率大概只有60%至70%,而晶科的开工率仍然是100%,因为我们还有全球品牌的优势和产品技术的优势。展望明年,一季度竞争或将更加激烈,我更看好二、三季度市场需求的增长。”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徳说。

  和龙头企业依然满产不同,很多二、三线小企业在产业链急跌后已大面积减产、停产。

  李仙徳透露,不仅是二、三线企业,甚至一些一线企业最近也调低了开工率,尤其是一些没有市场能力、只有产能的厂商。“对一体化企业来说,不仅产品要领先,市场能力、运营能力、成本优势也都要领先。”李仙徳说。

  来自年报、公开资料的数据显示,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晶澳科技、阿特斯、正泰新能、东方日升、一道新能、协鑫集成、东方环晟、爱旭股份和尚德电力,这13家厂商到2023年底的组件产能将达到759吉瓦。另据统计,到2023年底,73家光伏厂商的年化产能接近1100吉瓦。

  近期举行的2023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第二次上调了2023年的装机预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上调至345至390吉瓦。

  “产能过剩现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整个行业的洗牌不用等到明年,我觉得今年四季度竞争就非常激烈了。”李仙徳说,“产能适度过剩,其实更适合行业发展,毕竟这样可能让光伏在能源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凸显——它是清洁能源,更是性价比很高的能源。但每个产业的发展都会经过这种阶段性的过剩。从目前这个阶段看,我认为明年一季度行业或将面临较大挑战。”

  行业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光伏组件因无法承受库存压力,价格仍继续下探。在明年一季度需求能见度不高的情况下,整体价格走跌仍未止歇。

  其中,组件环节价格继续下探,国内182 PERC单面组件价格约每瓦0.89元至1.05元,均价下移至0.95元至0.96元,新签价格少量开始谈到0.9元以下。TOPCon价格每瓦0.9元至1.1元,新签订单已开始接近每瓦0.98元至1.05元。

  而在今年1月,PERC组件的均价高达每瓦1.796元。TOPCon组件均价为每瓦1.814元,最低价为每瓦1.711元。

  “今年组件价格基本是一路跌。但我们没问题,目前成本还能覆盖。”施佳伟说。

  2、海外连锁影响外部挑战待应对

  除了“内忧”,光伏行业今年还接连遭遇外部挑战。记者从多家光伏龙头企业组件销售负责人及行业协会处了解到,印度税务机关日前对在印销售的部分中国光伏企业及它们的印度分销商进行调查。业内人士表示,此事件短期看影响不大,但仍反映了行业在向海外拓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风险。

  “这个事情是有的,但目前还没波及到我们。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准备材料,以备调查。”某光伏大厂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说。

  据了解,印度税务部门审查的内容包括中国光伏企业的业务模式、交易、发票和业务战略等。税务人员会根据税收协定和当地法律具体测算在印度经营的外国实体的纳税义务。

  对此,多家光伏龙头企业的董事长均对记者表示确有其事,但同时认为这一事件“没什么大的影响”。

  不过,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光伏标委会联合秘书长吕锦标认为,这一事件还是透出一些信号:一是或影响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市场开拓;二是欧盟、美国、印度等多个市场都在对中国光伏产品设置壁垒,给企业排产、销售和投融资带来不确定因素。

  作为全球第三大光伏装机市场,印度市场需求旺盛却又高度依赖进口,尤其高度依赖中国的光伏产品。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2年,印度进口了价值30亿美元的光伏板,其中92%来自中国。

  券商研报数据显示,2023年9月,中国光伏电池组件出口印度23.25亿元,同比增加1756.4%。

  “印度为了保护自己的制造业,最近对中国企业格外关注。而光伏这两年也成了国际上比较受关注的行业。包括印度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想自己把光伏制造业做出来,所以会对进口的光伏产品找各种问题。”国合洲际能源咨询院院长王进说。

  此外,代表欧洲太阳能行业的贸易机构Solar Power Europe日前致信欧盟,就全球光伏产业链设备成本大幅下降将产生的极其危险的影响提出警告。该机构称,太阳能组件的供过于求已影响到欧洲太阳能行业,中国组件供过于求的情况尤其严重。挪威能源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睿咨得能源)10月披露的数据显示,欧洲光伏组件库存已来到前所未有的80吉瓦,这是2022年欧盟27国总需求的2倍,“欧洲仓库里堆满了中国光伏组件”。

  3、新旧产能博弈龙头维护份额

  对于这轮行业挑战,不由得使人联想到中国光伏行业曾经遭遇过的几轮“寒冬”。但这次,业内人士和专家持审慎乐观态度。

  东方日升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表示,任何问题都要从不同角度看待,光伏组件产能过剩问题也是如此。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光伏产业在积累了丰富技术、经验的同时,也留存了一些老旧产能,新产能与老旧产能的竞争是导致目前过剩的主要成因之一。

  “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的成熟,优秀产能将不会过剩,创新技术与优质产品始终具备核心竞争力。”庄英宏说。

  “对一体化企业来说,因为组件的合同都是前置的,它能够得到上游成本下降的红利。以前都说做组件不赚钱,现在这个时候,品牌和市场给公司带来更好的盈利就会显现出来。”李仙徳说。

  “往年在冲量的时候,龙头组件企业都会拿出一部分产能给中小企业代工。当需要停工的时候,龙头企业也会先把代工的产能停下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小组件厂会率先停产。”吕锦标说。

  他告诉记者,目前停产的企业多数是产能一两个吉瓦或两三个吉瓦的小厂,这些企业每个月也可出货一两百兆瓦。随着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加上大厂的代工需求减少,这些企业的产量肯定要降低。而业内预计明年一季度价格肯定起不来,所以不愿意把产品放在手里,宁愿价格低一点出掉,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年底产业链的降价。

  他表示,龙头没有停产的原因是大家互相观望,有时就看一两周的行情,一旦发现市场又起来或需求没有降低太多,就会准备提高产量。毕竟市场固有的量还是在的。

  “假设一年有400到500个吉瓦的需求,那一个月再差也有30吉瓦左右。龙头企业不会放弃这30吉瓦的量,而是会考虑从中能拿到多少份额。虽然现在是淡季,份额也不能丢。”吕锦标透露,龙头企业在追求市场占有率时是不太注重价格的,因为价格也是按全年加权平均来计算——就算这个月的价格低,只要其他月份的价格合适就行。

  这也是不少龙头企业依然保持高开工率的原因。

  “去年的价格确实太高,需求量和供给量相比,供给量是阶梯上升的过程,但需求量却持续扩大。而现在,虽然价格处在低位,反而更能刺激全球的需求。我认为这对光伏乃至整个能源领域都是利好。我们的成本基本上已做到所有硅料里最低。”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说。他表示,至少在未来一年内,硅料价格都可能会在低谷,这是正常现象,因为现在多晶硅产量已过剩。“在这种过剩状态下,只有两种情况才能让别人离开这个赛道:第一是品质不达标,自然进不了这个门;二是在品质都能达标的情况下,价格贵、不稳定、生产成本高的,自然就留不住。”

  “我们颗粒硅成本非常低,优势很明显。以前在价格高的时候还体现不出来,例如去年大家都能挣钱,都可能在一两年收回投资,需求很好的时候就算硅料品质不好也能销售,也能卖高价。但当供应富余了,客户就会要精品,这时竞争力就体现在以什么样的价格活下来或活得更好。”兰天石说。

  4、周期轮回行业秩序待重新树立

  面对行业面临的重重挑战以及明年可能更为严峻的供需形势,光伏行业人士纷纷提出建议,并对当下的产能过剩情况和行业前景给出自己的研判。

  “头部企业各具优势,有市场能力和全球化能力、有成本一体化优势以及技术优势的企业,应该能发展得更好。当然,有企业破产也很正常,是正常市场竞争的结果。”李仙徳说。

  高纪凡建议,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行业合理有序扩张。建议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商会及时进行预警。建议地方政府、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等相关方理性支持光伏产业,吸引真正的优秀企业投资,真正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他还建议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光伏企业开展自查自纠,自觉规范销售行为,加强行业治理,避免陷入亏损的价格战。中国光伏行业企业应该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价值创造,助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

  “光伏行业一直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行业。20多年来,行业多次面临严重供大于求的情况,每一轮周期都会有一批企业倒下,也有一批企业成为黑马,一跃成为龙头。”业内专家、智汇光伏创始人王淑娟说。

  她认为,光伏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行业。在市场经济下,相对过剩,消费者才会有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紧缺则会带来价格飙升。产能的适当过剩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但大比例过剩会造成行业的恶性竞争,全行业会处于一个低利润状态。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等待市场增长,消化掉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通过淘汰一部分落后产能,让行业重新回到适当过剩的状态。

  “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这也是光伏行业发展的周期。但我们可以相信,这个周期过后,一定会诞生新的龙头企业,行业秩序也会被重新树立。”王淑娟说。